有读者跟我说,她如今也算是想明白了。

早些年,她心目中的成功人生,是入职大厂,成为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

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身材。

最好也能够入职大厂,成为老板的兄弟。

但是近年来,看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一言难尽,就如同大厂变幻的兄弟观。

2018年,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2022年,所有成功都离不开兄弟们的努力和坚持,一直思考,公司应该为兄弟们做点什么。

2023年,老板不会躺平,也希望兄弟们绝不躺平。

2024年,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都不是兄弟。

…….

那么经历过现实的洗礼,这位读者想要什么呢?

她忽然觉得,庆余年中的王启年这种经济适用男,才是居家旅行,携手婚姻,合作共赢的必备良药。

她觉得,自己应该入职剧中鉴察院这种地方,嫁一个王启年这样懂得顾家的男人。

有些读者没看过,我给描述下。

庆余年的主角范闲身边有个亲信叫王启年,是鉴察院的基层主管,此人武功平平,但是轻功天下第一。全科很菜,单科领域不亚于大宗师。

王启年事业上没啥野心,好占个小便宜什么的,比如偷点单位里的馄饨馅,回家给闺女汆个丸子。

是个妻管严,女儿奴。他闺女单名一个霸字,小名霸霸,闺女把王启年叫小年年。

…….

发出感慨的这个读者的问题,让我想起日本女人的择偶观,也是经历过类似的变化。

80年代,日本女人要求有三个男友,买单男、礼物男、跑腿男。分别对应提款机、饭票、车夫。

不理解的,我推荐你看一本日剧,松岛菜菜子演的大和拜金女。

一个日本空姐游走在开医院的富二代与数学老师之间的故事。虽然是2000年播出的,但演的是上世纪的事情。

后来众所周知,日本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周期,日本女性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成了4低3强。

4低是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低消费。

你像王启年就完全满足这四点。

低姿态,老婆定的规矩,要遵守,从来没有大男子主义的架子。

低依赖,是说眼里有活儿,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抚养子女,不依赖妻子。

低风险,他有非常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低消费,这个就不用提了,王启年连午饭都不从家里带,成天蹭范闲的,还把单位的食物,往家拿。

那么3强则是指生活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身体素质强。

这些方面王启年也是全都吻合,他也不是说工作中一帆风顺,一点问题没有,而是说他都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不会牵连家人。

那么这样的男人好找么?

很简单,你去看日本的结婚率就知道了。

日本女人当中每6个,有一个主动选择终身不婚,相当于每12个女人里面,有10个是想要结婚的;

而男人当中每4个,就有一个主动选择终身不婚,相当于每12个男人里面,只有9个是想要结婚的。

那么也就意味着,每12个女人当中,有1个想要结婚的日本女人,是找不到对应的想要结婚的男人的。

是这么一个局面。

所以说到底,这个世界遵循的并不是道理而是供需。

80年代供应远大于需求时,不讲理也没有关系,因为舔狗经济学是主流;

40年过去,日本女人很讲道理,但是供需改变了。

我讲这个不是在谈男女关系,而是在谈选择。

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做的都是高买的事情。

在价格高位买入,在价格低位卖出,为什么呢?人性使然。

人的行为是趋同的,像羊群一样,被驱赶着做决策。

逆人性是很难的,我那天说过,其实那不是人性问题,那是一个复杂系统性决策问题。

俗称你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最后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而不是仅仅凭运气。

所以你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想明白了。

高考结束了,你知道要努力学习了;35岁被裁了,你知道公司不是家了。

这叫明白了么?不,这个只是马后炮。

真正地想明白是什么?是掌握事情的一般规律。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的算计,才是有效算计,事情结束后,一律叫做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这只是无效行为。

所以咱们换个视角,你真的认为上岸了,就会比今天好很多么?

这个怎么跟你讲呢,就像曾经有过的土木热,银行热。

土木热时期的新从业者,也没有思考过自己行业每年的开工数可能要从17亿平下降到9亿平。

银行热时期的新从业者,也没有思考过自己行业的利差会从4个点多,下降到1个多点的国际水平。

不是说那个时候他不能分析,他能分析出来的,数据是开源的。问题是,他没有那个意识。

人不可能说我要去分析,去研究一个我压根儿就意识不到的主题。

你都想不到要提一个怎样的问题,你怎么会去解呢?

上岸也是一样的。

岗位这东西,永远是跟着预算走的,就是英剧《是,大臣》里那句台词,甭管一个部门建立之初,…….

就那意思。

以前的预算是基于天量的卖地收入下的,随着卖地收入的下降,随着要服务的人口的减少。

你懂的。

初中老师感觉不到,小学老师感觉不到,幼儿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

那么幼儿园老师感觉得到,三年后,小学老师就能感觉到,九年后,初中老师就能感觉到。

就像数年前,有些颇有家资的,花了很多钱把孩子送进银行,他要自己买理财产品的。

几年下来,发现这班上的,挣的工资完全抵不上买的理财产品的亏损。

到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然后发现,自己孩子的薪水,今年还降了,有些人甚至降到非常非常低。

原因很简单,4个多点的利差能养的人,和1个多点的利差能养的人,本就不一样。

我说的现实一点,这是一个复杂问题,你不能指望有简单解。

如果天底下有卖后悔药的,那也轮不到你买。

前两年,你在小区里的时候,连个鸡蛋都买不到,还不明白么?连个鸡蛋都搞不到的人,你能搞到后悔药这种稀缺货么?

容易做的事情,永远轮不到咱们这种人的。

咱们这种人,想要不后悔,只能怎么样?只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人家多想三步,多做一步。

我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外企里面做码农,好不好?

好。

但如果一直做码农,到如今,大概是要去开滴滴的。

所以很多码农,是做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想要成为管理层,我是做实习生的时候就思考过。

提前思考,你有准备,才可能把握机会。

等事儿到了再思考,遇难了才想着拜菩萨,会灵验么?

那么做管理层,就能避免开滴滴么?不能,只能拖延几年,可以熬到岁数更大一些。

所以想要更长久地解决这个问题,从一个做技术的,变成一个做行业的,就很重要。

行业的周期更长些。

可是每家公司的技术领域,产品线往往是设定的,拳头产品就那么几个,产品周期到了,公司凉凉也很正常。

真正能够与行业同周期共命运的往往是甲方巨头。

读者里面有些如今40多岁,做到部门经理以上的,听了这段话,可能若有所思,因为就是你平日里想过的。

但如果你有过相关经历,你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情,就是那句俗话。

一朝什么,一朝什么。

我不便展开,你自己想想,看看是不是。

进而联想自己此前的一切种种,你会有种感悟:无论是技术,做产品,包括你做人,这里的做人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而是做谁的人,懂的都懂。

到最后都会是同一个话题,一朝什么,一朝什么。

这就叫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那我们到底是怎么应对时时刻刻扑面而来的变化呢?

我们这辈子到底又在做什么呢?

实际上是在做应对,做选择。

通过什么来应对?通过判断。

先有判断,而后才能正确地选择。

那么判断依据什么?

依据分析,你不仅要分析当下哪些领域发生着哪些深刻的变化,同样要分析自己手里的牌面。

俗称我就着手头不足的资源,如何去应对复杂的局面。

就像那天展开的,不同阶段,不同牌面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