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流行的爽文都是糟粕,无论是修真,是穿越,这那那这的,都是垃圾。

他很怀念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年代。

这话咋说呢,你说的那些个糟粕,我也看过,我小时候看武侠,我爹觉得是糟粕,他只是觉得,从来不会去看一眼。

我这个人秉持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当我儿子小时候买了整面墙的各种爽文书,比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之类的。

我就跟着看,我想看看,他到底在看什么。

看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东西很差,既没有艺术性,也没有文化性,更没有什么深刻的地方。

但是我就会接着想,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在这么广大的范围内流行起来,难道只有乌合之众一个解释么?

看着看着,我就看懂了。

你仔细看这种穿越,修真,它跟过去我们常看的金庸古龙的武侠作品比,更接近什么?

更接近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下,一个人,大学毕业,进入陌生的城市,这像什么?

这就像他步入了修真世界。

接着他选择一个行业,这就像选择了一个修炼的方向,然后他进入一家公司,这就像拜入某个修真门派的门下。

然后从实习生做起,这就是外门弟子,做着做着成为正式员工,这就是内门弟子。

正式员工会开启更多的权限,可以参加某些会议,这就是修真门派中对于核心弟子解锁了某些天材地宝的使用权。

慢慢地,他晋升了,成了小组长,跟着经理一起去见客户,而且立了功。

这就是修真门派里面一个核心弟子跟着长老去踢馆,结果踢赢了,回来受赏。

包括,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偶尔投资了什么,凑巧赚到了,这就是修真者在拍卖会上捡漏,捡到了什么法宝或者高级药材。

那么当他最后成为成功人士,开启自己的事业,这就是修真者开宗立派。

所以当你看懂了那些所谓的修真类爽文,你就会发现,他是写小说么?

不,他是写实,他写的是人生,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

他实际上是替你在他架构的世界里,实现你当下无法实现的梦想。

因为修真世界里你是主角,有光环,现实世界里你可能在新手村熬了一辈子,都没摸到门。

那么我们回过头去看金庸。

他实际上写的也是爽文,只不过是村里的故事。

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多数人生活在农村,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成为话事人。

张无忌光明顶独挑六大派,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村里的后生,把叔伯们挑了个遍。

白鹿原上黑娃想做没做成的事儿,他给做成了。

你把倚天屠龙记拿给黑娃看,他一定爱看,因为他做梦都想挑了白嘉轩,鹿子霖这帮少林武当的掌门人,从此在白鹿原上横着走。

所以说,从人性的把握上,其实是一样的,无非迎合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变了,人们的口味变了。

至于你听完这段解释之后,依然觉得金庸古龙是伟大作品,斗什么来着是爽文,那不是文艺作品类型的错。

其实在金庸诞生之前,武侠小说早就风靡了,只不过大家写的太烂了,俗称架构有,内容无,缺乏高手提升一下。

今天也是一样的,就是你鄙夷的修真类题材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人。

目前的写作者还像金庸横空出世前的武侠世界,缺乏拔高。

但并不是说人家一无是处,并非如此。

量变引起质变,金庸诞生前,一定有很多先行者的铺垫;苹果诞生前,智能手机市场早就用山寨的联发科芯片打得不可开交;小米一统智能家居市场前,已经有过无数创业者的尝试。

所以大可不必厚古薄今。

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都是一种静态观点,俗称我站在当下看世界。

其实你用发展的眼光看,未必如此。

就像六年前,助理跟我讲,他对于自己要做的这件事,不是很有信心。

我没有给他画大饼,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了两件事。

1、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俗称随着我越来越老,你想想看,什么在我心中的占比会更强烈?

还会是投资这个业务么?其实不是的,是让人记住。

人越老,面临死亡就越近。

所谓死亡实际上就是被遗忘,当再也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就彻底死了。

投资这种事情,你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真的被记住?一代量化宗师西蒙斯,这么成功了,其实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

知道他的基本上都是做高频量化的。

再过一百年,谁会记得他?实际上只有数学系的学生,因为他们学过陈-西蒙斯理论。

陈省身和西蒙斯联手提出的一种数学理论。

这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没有办法的事情,你做的那个事业,它注定很难被记住,与之相反,西蒙斯在数学上的突破,只怕是他唯一被后世记住的可能。

所以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越年轻的时候,越不重要,越老就会越重要。

这就人性。

所以他所在的这个业务,看起来不受重视,其实前途一片光明。

很可能等我老了之后,别的业务口的兄弟都会被我重定义,但是他,这个助理,会一直伴随逐渐老去的我,始终成为我的工作伙伴,只要他愿意留下。

因为对一个想要表达的人来说,是离不开风控的。

2、风控这件事,本身就是有积累的。

有些事情是没有积累的,你去做码农,10年的码农公司未必用得上,也许5年就够了。

所以不是你不想要积累,而是那个业务导致你很难有积累。

但风控不一样,风控这件事几乎就是你越做越牛,越做越专业,最后就跟老中医一样。

因为那是个非标的行业,没有标准,没有人知道怎么叫安全,一切标准都在变。

所以一直做一直做的那个人,他最后就会成为风控行业里的预言家。

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一做六年。

他此前也没做过风控,他只是因为有十年记者经验,而且专门负责那类,所以我笃定他做风控一定适合。他那些经验都管用。

现在市面上有没有专业做这个的我不清楚,但当年都没这个行业,没这个岗位。

他在六年前就是第一波做风控的,大约类似于我08年做高频的时候,可能就是国内第一波做高频的那样一个入场时间。

所以实际上即便我倒了,助理的出路依然十分广阔,那些大网红,都会需要他这种人。

这就是一次动态分析,相当于六年前我对于我要挖的人,进行了一场职业规划。

这个世界永远是变化的,但是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

能够发现规律的人,会看到金庸的武侠与今日的修真,只是换汤不换药。

同样,时刻变化的行业中,也有不变的部分。

你可以看到,我给他指向的这条路,具体的走法与我本人完全不同,但其底层逻辑,方法论和那天讲的,是一致的。

就是那天说的,你怎么才能够让自己有积累,让自己最终趋向于你最初想要的那个稳定的结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