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让我切瓜。

据说有个去年刚刚参加高考的,练传统武术的大一的体育特长生,今年就加入投行实习了。

在这个很多名校出身的师兄师姐想要付费实习都不可得的年代,这位大一的小弟弟是怎么展现自己的日常工作的呢?

每天上午十点钟开着自己的保时捷911,去投行打卡,下午四五点,就去打高尔夫,伸展一天的疲劳。

这本没有什么,比你有钱还比你勤奋的人多得是,迪拜也有人说,像我这样每天勤奋工作3小时的迪拜人,如今是很难找了。

但关键不在于这些,而在于他还晒工作内容,包括正在做的IPO项目,包括客户信息,包括监管的征询函。

全都是步兵,就这么无码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所以网民们分成了三派。

有人说他炫富,有人说他泄密,还有人说,其实他的炫富本身才是一种泄密。

他泄露了为什么你进不了投行的秘密…….

这些都不重要,罗马少爷泄密导致的擦屁股,后续会由牛马们跟进,投行已经迅速把他开除,我相信接下来,他们老大会亲自去跟客户道歉,去善后。

所以我今天打算聊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孩子,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因为只有这件事,才跟诸位职场人的工作息息相关。

有人肯定会这么总结,他是因为太高调了,本来想要装成一个B,结果装成了一个S。

所以,你的结论是只要改掉高调的毛病,他就成长了么?

那我问你件事,你去投行转一圈,会发现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很高调,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从事的是金融服务业,他们的工作是为有钱人处理钱方面的问题。

如果他们不够高调,怎么吸引客户呢?

这孩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刚刚进入金融机构,他看到了别人的高调,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误以为,这就是一切。

但看起来,他的父母显然没有教会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下一步,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下投行里面那些带你的前辈,就会发现他们的高调与低调是分场合的。

当他们推销金融产品的时候,他们是尽可能的高调,让你觉得他们无所不能,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脉网络与关系。

但是当他们一旦签了合同,落实客户之后,对着自己的客户,就是无比的低调。

为什么低调?

我们来想一个工作,财务工作。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公司很少换财务。

老板换研发,换销售都是常事,唯独很少换财务,有些财务,甚至跟了老板一辈子。

老板开第一家公司,她是财务,第一家公司关门了,开第二家公司,依然找她过去当财务。

甚至有些财务,都退休了,老板依然要求她返聘回来,坚持在岗位上,因为种种原因,公司暂时无法找人替代。

财务有这么稀缺么?

这份工作有什么难度呢?又不像研发一样涉及科技含量,又不像销售一样涉及大客户资源。

谁做不是做呢?

是的,谁做都是做,但是一旦做上,就很难替换。

因为哪家公司都有秘密,最大的秘密,往往都在财务的世界里。

财务就是那个跟老板共享秘密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老板轻易不愿意换财务,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秘密,多一个人知道。

如果非得有一个人知道,那最好就一个人,择一人终老。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小公司的财务,就是老板娘。

如果公司大了,老板娘没有能力胜任,那么财务总监这个看似管不了几个人的岗位,实际上就是老板的心腹。

类似于小说中韦小宝和康熙的关系。

你看懂这件事,就知道这孩子犯的大忌。

有钱人找你来管钱,首要条件,就是把你当财务看,财务的第一要素还不是能力,是守口如瓶。

至于你多牛,你多能挣钱,有多少有钱人都愿意把钱交给你,你平日里怎么高调的炫耀你的能力,你的背景,你的人脉,那都还是其次。

他可以因为后者被你吸引,但是,如果要他信任你,你首先得是个合格的财务。

很显然,这孩子没弄懂。他看了皮毛,就急吼吼效仿,效仿的,全是人家的表象。

上午看了那段加粗的话,有读者留言说,经济学理论里的共识经济,真是深刻啊,…….

说了很多。

我看到了,没给他放出来,因为你让我尴尬的只想用脚趾头抠地

经济学里面,就没有一个术语,没有一个名词叫做共识经济。

这个词儿,是我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的。

我之所以编这么个段子,只是为了让你们理解,就像有时候我说,so tama what,你一听就懂了。

但是你跑去跟外国人讲,说,莎士比亚全集里面有句名言,so tama what……

老外听了,一头雾水,你是在骂他呢?还是在考他呢?

而如果我听了,只会尴尬的用脚趾头抠地,因为我觉得,这特么都是我害的。

好端端一个人,被我害的都不会说人话了。

这东西叫什么?就叫信息偏差。

就像那个投行的大一实习生,他只看见了高调的表象,没有看懂人家到底在干嘛。

我只是为了让你们理解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于是用了一个搞笑的说法。

我借了当年互联网上流行的那个段子,S什么的共识也是共识,在这个段子的基础上延申了一下,发明了一个搞笑的词儿,叫共识经济。

如果这都被你当作经济学理论,出去跟人家讲,那你想想看,人家会怎么看待你?

人家肚子里笑话你,嘴上不说的。

任凭你不知道自己尴尬的在风中凌乱。

我以前讲过一个段子,十多年前,在一个饭局上,我们听一个老板滔滔不绝的大谈某个技术名词,他觉得那是重点方向。

在场的所有人,有企业主,有专家,都想笑,都忍着。

为什么呢?

因为当天所有人,除了他,都知道那件事背后的真实原因。

他说的那个技术名词,那个所谓的重点方向,是当年我在甲方做系统架构师时,大领导从美国考察回来,他听错了某件事,可能是翻译问题,可能是他自己的理解问题。

但是当天架那儿了,我只好编了一段瞎话,本意是想要让领导解围。

结果,大领导让我写进了行业规范里,还找了好几家500强来试点。

为了把事情做圆,我们就真的试点了下,好几个500强的技术专家也纷纷在论坛上,有意无意的提了提这个方向。

这就是个场面活儿嘛,我们彼此都知道行不通的。就像我上午讲的那个商务接待的案例,那就是做个样子嘛,哄领导玩的。

有路子,能打听事儿的商人都知道这背后的弯弯绕,除了当时那个甲方的大领导,他本人可能不知道,我估计二领导们都知道了。

这就是个面子活儿嘛,大家都是中国人,有什么不明白呢。

唯独那天饭局上,那个商人,他是真不知道。

所以大家就看出来了。

看出什么来了?看出他是真不行。

说明他这个人,根本没有路子,根本没有能量,根本没有人脉,他连这点事儿背后的真实原因都打听不出来。

就没人肯告诉他,就任由他那么犯傻。

人不能听风就是雨,别说在互联网上随便听了句什么,哪怕是专业论坛上,说出来的话,也有各种原因。

这些,我讲的这些复杂的弯弯绕,才是那个孩子该学习,要学习的,如果他真的打算进入金融行业的话。

第一件事情,永远不是说,而是听,安静地听。

先别急着发朋友圈,发你在投行听到的看到的,你以为会引来羡慕,崇拜?

想多了,你只会被人当成,那啥。

第二件事,是听懂别人没说的那些话。

怎么听懂?只有一种办法能听懂。

就是接近投行的老大,别跟同级的同事们之间瞎打听,那只会以讹传讹,越传越讹,从错误信息走向错到没谱的边缘。

你想弄明白真相,就做老大的贴心人,像韦小宝一样,迅速成长为董事长,或者董事总经理这个级别以上的领导器重的高管。

这个阶段,你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你可以把董事长讲的,和董事总经理讲的,以相互映证的方式,来完善信息。

到这一步,听的工作,你就算做到头了。

你不要急着表达,自己位置没上去的时候,说什么都是错的,多说多错。

等你位置上去了,有的是机会让你说。

因为那时候,你已经听懂了,你已经是大领导的贴心人了,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你知道说什么,才能配合领导的工作方向。

这才叫学会说话了。

像张廷玉一样,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用这种谨慎的性格,得到康熙的青睐,这叫听话,听懂所有话里的话。

然后,才是他进入军机处之后,每每能够说出领导想言而不方便言的内容。

到这里,你就成熟了,你就进步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