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55美国俄勒冈州

初夏的美国,郁郁葱葱,溪水潺潺,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

 

吉尔哈特山脚下的公路上,驶来了一辆汽车,开车的是镇子上的阿尔奇·米切尔牧师,他这次来,是带着自己主日学校的5个学生,出来搞个研学。

 

虽然此时仍是战争期间,但哪怕一个普通美国人都知道,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也撑不了太久了,所以,美国人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出去玩,而不像同时期的欧洲人那样,饿得要啃泥巴了。

 

抵达目的地后,牧师忙着停车,卸下野餐和钓鱼用具,却没想到,一场意外已经悄悄来临。

 

一个学生下车后,在山脚下发现了一个白色物体,这个白色物体由橡胶皮和绳索组成,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降落伞,于是这个熊孩子连忙叫小伙伴们一起去围观。

 

而此时,刚刚停好车的牧师发现了不对劲,这玩意太古怪了,完全不是山林里应该出现的东西!

 

他连忙大声喊叫让孩子们远离,但已经晚了,一声爆炸,5名孩子全部被冲击波震飞出去,身上沾满火焰,挣扎几下很快就不动了,一同被烧死的,还有牧师已经怀孕5个月的妻子。

 

牧师没想到,他们一行,会成为人类第一场大规模无人战争的牺牲者。

 

而罪魁祸首,是日本在二战后期研发的“世界大战未完成决战武器”—-风船爆弹。

 

风船爆弹说白了就是个直径10米的氢气球,下方有一个炸弹舱,炸弹舱由释放机构、引信、压载沙袋、控制机构、炸弹等组成,可携带一枚15公斤炸弹和两枚5公斤的燃烧弹。

 

按照原计划,这种气球炸弹,要靠着万米高空的风带,从西向东一直飞到美国,然后计时装置投下炸弹,完成对美国的轰炸。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用了最后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炸你。

 

只不过不知道为何,一枚气球飞到美国后,并没有投下炸弹,而是坠落了,最终酿成了米切尔一家的悲剧。 
虽然日本这种作战行动脑洞很大,但并没有达成“战略轰炸美国”的目的。 
一方面是气球质量不过关,早期还能用橡胶,东南亚航线被美军掐断之后,只能用多层糯米纸做了,导致日本人辛辛苦苦造的9000枚气球,顺利抵达美国的不足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这种气球释放之后,不能遥控,也缺乏自主控制和导航能力,炸到哪里完全听天由命,根本起不到精准轰炸的作用,所以除了烧了几个山头,炸死几个平民之外,对美国的军事能力伤害几乎为零。 
很快,随着日本投降,这种开了大规模无人战争先河的轰炸气球,也就消失在了历史尘埃之中。 
不过,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这种大规模无人战争的模式,或许即将卷土重来。 
其实,日本人的思路,是没毛病的。 
很多人都知道,二战中,日本完完全全就是被美国人拿钢铁给堆死的。 
日本辛辛苦苦几年,才能造一艘航母,而美国人呢?生产线一开,一年就搞出来几十艘。 
日本人的三八大盖,讲究精准射击,抠抠搜搜一个士兵才给60发子弹。但美国人呢?冲锋枪、机枪打起来都不带停的,子弹好像不花钱一样。 
还有日本的飞机、坦克,哪怕使了吃奶的劲,也不到美国生产的零头。 
所以,日本如果单纯拼工业实力,是绝对拼不过美国的,二者天壤之别。 
但是有一点,日美是差不多的——人口。 
美国1.3亿人,日本不到9000万,虽然还有差距,但日本完全可以用高效的组织能力弥补这一点。 
所以日本就搞出了这种普通人就能生产、不占军工厂产能的气球炸弹。 
这种气球炸弹一枚不到200美元,只相当于一支汤姆森冲锋枪的价格,可以在民间大量生产,以日本的人力资源,只要橡胶够,完全可以造个几十万枚,飞去美国。 
只要量大,是能起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的。 
只不过因为当时的遥控技术不行,所以导致气球炸弹的毁伤效率非常低。 
那么我们开个脑洞,假设日本人当年有现在的遥控技术,几十万几百万枚气球炸弹飞到美国,然后受控(或者自主)去袭击美国的军工厂、油库、电站、核武器研发中心甚至指挥中心,二战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说。 
日本人当年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恐怖的场景,很可能是未来战争的常态——无人战争。 
而如今无人机满天飞的俄乌战场,其实只是这种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演罢了。 
不过虽然俄乌双方都大量使用无人机,但要说把无人机用于军事,算起来还是美国开的头。 
而美国启用无人机,也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 
196051日国际劳动节,美国飞行员鲍尔斯驾驶一架U2侦察机从巴基斯坦起飞,径直飞向了苏联开展侦察活动。 
为啥美国敢侵犯苏联领空?因为这架最先进的侦察机可以飞2万米高,苏联当时没法对位于这个高度的飞机进行有效打击,所以美国人有点肆无忌惮,把苏联领空当成了公共厕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但美军不了解的是,苏联已经悄悄服役了一种地对空导弹,足以对U2构成威胁。 
结果不出所料,正在鲍尔斯飞到叶卡捷琳堡上空时,一枚导弹飞来,将U2机翼打了个粉碎,鲍尔斯跳伞逃生。 
然后,苏联人耍了个小花招。 
55日,赫鲁晓夫宣布,苏联成功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但并没有说飞行员的情况。 
美国人觉得,苏联人如果俘虏了飞行员,一定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所以飞行员八成是挂了,既然挂了就好说了,美国坚决不承认这是间谍飞行,只说苏联击落的是一架偏离航线的气象飞机,还倒打一耙,要求苏联赔偿。 
但是很快,苏联把俘虏的鲍尔斯送到了镜头面前,鲍尔斯亲口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任务,这样就证明了美国在撒谎。 
最终,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的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尴尬地承认,美国确实在对苏联进行秘密侦察,引发世界哗然。 
事后,艾森豪威尔大骂CIA,你们办事能不能靠谱一点!就算去苏联搞侦察,能不能别让苏联人抓到活人啊! 
这句话给了CIA启发,对啊!不用活人开飞机侦察不就行了? 
于是,CIA找到洛克希德公司下属的“臭鼬工厂”研发出了一款无人侦察机——D-21 
因为不再需要座舱和人体维生系统,所以D-21无人侦察机可以做的非常小,起飞重量只有5吨,可以由轰炸机挂载释放,最大速度3.35马赫,飞行高度2400027000米,在1970年代初期,包括美国,任何一款防空武器理论上都无法击落它。 
有了它,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深入他国领空进行侦察,就算被击落,也可以死不承认是自己的。 
比如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面就有一架D-21的残骸,美国至今没承认是它的。 
尝到了甜头之后,美国开始大规模研制和使用无人机,比如美国的“闪电虫”无人机,一共开发了23个版本,包括近侦察版本用特殊的闪光灯照亮目标区域,SIGINT(信号情报)版本和电子反雷达干扰版本等等,这些无人机肆无忌惮地在中国、越南北部和朝鲜上空飞行,虽然也损失了不少,但和获取的情报来说,仍然是超值的。 
1990年代,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美国的无人机用途发生了变化。 
小型数字化摄像机不仅提高了视频图像的质量,而且为实时回传提供了便利。而芯片制程的进步也改进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可以将控制系统塞进较小的无人机当中,而GPS也能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卫星通讯则为实时遥控提供了可能。 
这些技术的进步,让美国的无人机功能,从侦察,变成了“察打一体”。 
察打一体无人机中,最有名的就是RQ-1捕食者以及MQ-9死神,这两种无人机都有较长的翼展和一个独特的凸起的机头,里面装有卫星天线,机翼上有导弹挂点 
说实话,这两款无人机,如果单论飞行速度、载弹量以及飞行高度,都不突出,和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根本没法比。 
但好处在于,它天生的特点,却给自己带来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比如,察打一体无人机飞的很慢,比如MQ-1最大飞行时速240公里,也就一战的水平,但这种慢,却非常适合在一个地区反复盘旋监视。而且因为其非常省油,所以可以长时间滞留空中,像MQ-1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可以飞2000公里到目标区,在那里盘旋24小时,然后再飞回来。 
这一点,是有人驾驶的飞机怎么也做不到的,别的不说,飞行员光憋尿都受不了。 
在长时间的徘徊监视之后,如果发现目标,这种无人机也不用再呼叫后方后再打击,而是直接可以用机载导弹从天而降消灭目标,非常适合执行那种窗口期非常短的任务。 
比如2001113日,美军出动携带“海尔法”导弹的MQ-1L无人机,在目标区进行了9小时的监视后,终于蹲守到了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出现,一发导弹将其击毙。 
有人可能会疑问,在目标区上空飞那么久,不怕别人拿防空导弹来打吗? 
的确怕,事实上,无人机面对大型防空导弹时,因为其飞行灵活性很差,所以根本做不出有人驾驶战斗机那种极限飞行动作去躲避导弹,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击落。 
但问题在于,不是哪里都有大型防空导弹的! 
一般来说,像S300那种区域防空导弹,都是拿来守卫重要目标的,位置相对固定。 
也就是说,在广阔的战场上,有大量区域其实是由轻型防空导弹和便携防空导弹来执行防空任务的,这时候,因为察打一体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8000米左右,而便携防空导弹(以著名的毒刺为例),射程只有5000米,射高也才3000,对这种察打一体无人机根本构不成威胁。 
相反,无人机上携带的地狱火导弹,却可以肆意屠杀8000米以内的目标。 
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这就是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战略优势。 
你看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执行了这么多次任务,真正被击落有几次? 
也正是如此,美国可以说是2010年之前,世界第一的无人机大国。 
但也就是这种路径依赖,让美国错过了后来的无人机革命。 
 
说白了,美国的无人机技术路线,仍然停留在“高科技”“技术代差”以及“多用途”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毫无心理负担地虐菜。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适用场景太少了。 
一是只适合反恐战争那种作战任务场景,在获取制空权后的“捉老鼠”行动。 
二是只适合应对弱鸡,稍微有点区域防空能力的国家,都会被揍得很惨。 
但是因为没有实战需求,所以美国人对无人机发展也不怎么上心,发展路线仍然是“大型化”和“隐形化”,本质上和之前的路子没啥区别。 
万万没想到,无人机的革命,却先在东方爆发了。 
说起来,这个革命的爆发,还要感谢大疆。 
我们现在常见的那种四轴无人机,其实并不是大疆发明,而是1956M.K.Adman发明的,这个大家伙重达1吨,依靠两个90马力的发动机实现悬停和机动。 
但是,因为电子技术的落后,这架飞机并没有实现自动控制,必须靠人时刻盯紧飞行状态,维持4个发动机的平衡,稍微走神飞机就摔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90年代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研究的成熟,才让四轴无人机的自动控制成为可能。而真正可以全自动控制飞行姿态的控制系统,一直到2005年才诞生。 
由于早期控制系统的不完善,飞行性能非常依赖操作者的技巧,所以反而诞生了属于电子爱好者的“穿越机大赛”,全球的穿越机爱好者们纷纷自己组装无人机,烧录上开源的飞控软件,然后凑在一起进行竞速、穿越障碍等项目。 
这一竞赛,让大疆看到了商机。 
这种属于发烧友的游戏,受众面还是太少,如果把飞控加以改进,造出普通人不太费力也能操纵的四轴无人机,用于日常航拍,会如何? 
说干就干,2012年大疆发布第一款用于航拍的消费级无人机“Phantom 1”,正式把无人机带入普通人市场。 
Phantom 1,也许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还简陋得很,比如没有避障,云台摄像头FC40分辨率只有720P,图传也是模拟的,甚至连自动返回都没有。 
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否认Phantom 1给整个无人机市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第一,它的飞控可以让一个普通人稍微培训一下,就能直接操纵做出很多复杂的飞行动作。 
第二,它的图传模块、摄像头模块都满足了普通人把眼睛升上天空的需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Phantom 1售价仅为四五千元。 
要知道,在此之前不是没有四轴无人机,但动不动就要数十万起步,普通人根本就玩不起,而大疆,利用中国庞大的电子和机电产品优势,竟然把这个价格彻底打到了几百美元的级别! 
价格便宜了,用的人多了,自然也会有人发现其除了摄像之外的用途。 
有人拿大疆放羊,发现走丢的羊,用大疆一定位,就可以按照无人机的指示骑着马去找。 
有人拿来在农村红白事上放鞭炮,或者装上个投放装置,扔戒指、花束什么的。 
有人拿来给塔吊上的司机师傅送饭。 
甚至有的钓鱼佬更过分,用无人机在水库搜索鱼群,然后精准打窝、下饵,最后用无人机把鱼给钓上岸! 
根本不用在水边被蚊子咬!躲在车里玩会手机就能把鱼钓上来!让那些守了一天还空军的钓鱼佬情何以堪? 
你看,只要放开了用,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当然,需求是想象的先导,在和平的中国,人民群众只能琢磨这些事,而在战乱国家,人家琢磨的可就不一样了! 
你看,大疆的图传功能,是不是可以用作前沿侦察?发现了目标,就用炮火覆盖? 
大疆的升力余量,是不是可以用作挂载手榴弹?看到目标就扔下去? 
当然,如果碰上高价值目标,把大疆装上炸药,去客串一下“神风攻击机”,也不是不行。 
有了想法就好办,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美国从东欧将源源不断的突击步枪机枪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运输到叙利亚战场。 
而政府军呢?则面临严格的军事封锁(那时候俄罗斯还没介入),唯一能不受限制地买到的,就是大疆无人机。 
于是很多亲政府军的武装,开始大量购买大疆无人机,装上投放套件,然后倒挂手榴弹之类的爆炸物去客串一下轰炸机。 
一开始效果并不好,因为投放误差太大了,然后叙利亚人居然还创造性地在爆炸物尾部安装了羽毛球尾羽,用来制造自旋增加落点准确性! 
说实话,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完全被打懵了,压根没想到还有这种玩法? 
其实也不怪他们,哪怕美国人来了,也一样懵。 
在传统认知的作战模式中,打仗可以简单归纳为侦察、指挥和攻击。 
而这三个环节,都需要人,需要派侦察兵去侦察,需要指挥官做决策,需要基层士兵去开枪开炮。 
但是叙利亚亲政府的武装把大疆这么一用,战场逻辑变了!无论是侦察还是攻击,都可以用无人机来执行,指挥官只需要做决断就行! 
更关键的是,它大大拓展了部队的攻击范围。 
我们都知道,自从军队诞生以来,一直在为拓展攻击范围努力,一开始搞出了床子弩、投石机,然后是火炮,再然后是导弹等等。 
但是作为一线步兵,攻击范围在100年来,却没有明显的进展,一战步兵的步枪有效射程,甚至比现在的步枪有效射程要远,就算现在步兵有了榴弹发射器、火箭筒,攻击范围也基本上都在2000米之内。 
为啥会如此?主要是考虑人眼的视野有限,你很难清晰地看10公里远,给你个攻击10公里的武器也没用不是? 
所以遇到要攻击远方目标的任务,只能交给炮兵,再远,就只能去求空军了,跨军种协调,相关繁文缛节的程序不是一般的难。 
但是现在呢?有了无人机,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一线步兵,也有了超视距侦察和超视距打击的能力!而对方,可能连敌人都看不见,就莫名其妙地被消灭了! 
所以,这种廉价无人机投入战争,标志着战争模式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 
当然,因为叙利亚战争的规模有限,这种无人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草台班子国家交战会用的手段。 
而无人机真正引发全世界关注的,还是2022年的俄乌战争。 
俄乌战争之初,因为双方的准备都谈不上充分,战争很快打成了烂仗,双方几十万军队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犬牙交错,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发起进攻是不划算的,因为在卫星、地面雷达的监视下,进攻势头很容易会被远程导弹和炮火覆盖,所以要想活得久一些,就要做好隐蔽,藏好自己。 
但也总不能就这么干耗着吧? 
于是俄军指挥官开始利用民间捐赠的一些大疆无人机,学着当年从叙利亚战场获得的经验,挂上手榴弹去炸乌军,然后乌军则使用美军的弹簧刀无人机和土耳其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回敬俄军。 
但是很快,乌军发现这是个不划算的买卖。 
原因很简单,弹簧刀无人机,一架要52000 美元TB-2更贵,要200多万美元,损失了实在心疼,而俄军的无人机呢?只需要几百美元。 
于是乌军很快就如法炮制,买了一大批大疆无人机开始扔手榴弹玩。 
但是很快,双方都不满足于这种模式了。 
一方面,2022427日,大疆宣布暂停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所有业务活动”,并“确保大疆旗下的无人机不被投入到俄乌战场当中”。 
显然,大疆这是要在俄乌战线划禁飞区了,在禁飞区里,飞机无法升空。 
那么买来的大疆要先破解地区限制,才能用来作战,这很麻烦,而且一些功能会使用受限。 
另一方面,挂手榴弹的方式,因为风、摇晃等原因,打击效率太低,只能攻击静止目标,如果目标是活动的,很难有效攻击。 
当然还有一点,大疆虽然便宜,但量大了,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在战场的海量消耗下,不论俄乌都有点吃不消。 
所以双方都想起了航拍类无人机的表弟——FPV穿越机。 
航拍无人机和FPV无人机其实都是一个祖先,和稳定飞行的航拍无人机不同,FPV无人机主要侧重于高速飞行和第一人称视角的飞行体验,通常用于无人机竞速运动。它们通常更轻、速度更快,并且允许用户通过FPV眼镜获得身临其境的飞行体验,能够进行高难度的飞行动作。 
但是在战场上,这种FPV穿越机却比航拍机更适合作战用。 
第一是这种FPV的改装空间非常强大,使用者可以轻易换装新的电机,实现更大的载重量,以往大疆无人机也就带个手榴弹,而FPV呢?换个大功率电机和高原桨叶,带个60毫米的迫击炮弹都轻轻松松的。 
第二是FPV很便宜,它主要由支架、电源、四个电动机和控制电路以及电池、无线模块和摄像头组成,这点东西,在淘宝上全买下来,最便宜的1000多人民币完全能搞定,加上可配可不配的悬停模块和图传模块,也不过两千元。 
但是呢?一旦把它装上一枚炮弹或者RPG,它就变成了一枚可以与弹簧刀媲美的巡飞弹。 
说实话,在155炮弹都涨到了8400美元的今天,一个200多美元的无人机,可以说比白菜都要便宜了。而且,因为消耗品是无人机本体,而遥控手柄和飞行眼镜都可以重复使用,所以一个FPV本体的成本,最低可以压缩到100美元以内。 
虽然便宜,但让它携带一发RPG或者迫击炮弹,飞入敌人坦克内部的话,作战效果可不比无制导的155炮弹要小。 
我无非就是损失上百克塑料,几十克电池,几千克炸药,而你损失的,可是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战车、火炮、雷达,甚至飞机,太划算了! 
第三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FPV技术门槛低,只要有零配件,随便一个小厂就能生产,手搓速度可比炮弹流水线生产要快多了。而飞手就更简单了,在新兵里面找几个游戏打得好的,几天就能训练得差不多,而且因为FPV重量轻,一个步兵能背负的FPV数量远大于RPG 
第四是飞得灵活,FPV能高空也能低空,能飞直线也能飞波浪线,能钻防空洞也能钻窗户,能追坦克也能拦截单兵,面对绝对速度,谁都难以闪躲。 
经过试用,俄乌都发现了这种无人机的好处,它虽然简陋得根本不像个武器,但功能却多得惊人,它可以指示目标、可以自杀攻击、可以钻进战壕,没有什么任务是它无法完成的。 
就连以往的战争之王——坦克,面对FPV也频频翻车。 
别看坦克皮糙肉厚,其实那些脆弱的部位,比如打开的舱门、防护较差的发动机、暴露在外的弹药,以及脆弱的顶部装甲,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无孔不入的FPV来那么一下子,逼得现在坦克都在脑袋顶上装了个铁栅栏,哪怕丑陋也要忍着。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对于和鸟差不多大的FPV,雷达很难发现,传统的防空手段对它也没什么好办法,根据美国的测试,想击落一架无人机,需要发射上万发带近炸引信的弹药。 
就算用防空导弹,用一个几百美元的穿越机,去换一枚几十万美元的导弹,也是非常划算的 
发展到现在,战争双方都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FPV玩法。 
有的搞“AB打”,FPV的续航时间短,就用大疆无人机先去侦察,发现目标后,再释放最便宜的无图传遥控FPV直扑过去,不仅能发挥两种无人机的特长,而且拍下来的视频也是极好的宣传素材。 
有的玩蜂群战术,用大量无人机突袭敌方防守严密的机场以及导弹阵地等,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惊喜。 
还有的显然受了中国钓鱼佬的启发,用鱼线拴住无人机,在无人机故障或者被干扰后,还能拽回来。
只要你敢想,无人机有千万种玩法,彻底改变战争模式。 
以往人类绞尽脑汁开发出的什么末敏弹啊、编程榴弹啊、智能地雷啊之类的东西,FPV无人机完全都可以替代,而且更加便宜。 
当一个飞手可以把FPV当成子弹一样祸祸的时候,他所带来的杀伤力,可以说是以前的几倍几十倍都不止。 
可以说,无人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二十一世纪的战争图景,无论是一战模式的堑壕战,还是二战模式的装甲突击,或是新时代战争模式的精确制导,都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事实上,改变战争的,不仅仅是飞来飞去的无人机。 
去年8月,乌克兰一艘装有450公斤高爆炸药的无人艇精准击中了一艘俄军的奥列涅戈尔斯基·戈尔尼亚克大型登陆舰 
那么,以后这种遥控无人船,会不会取代反舰导弹和鱼雷,成为海战的一种新模式?毕竟它非常低矮,几乎没有雷达反射信号,也没什么红外特征,很难在远距离发现,非常适合对港口内的军舰进行偷袭,甚至就埋伏在港口出口守株待兔。 
还有机器狗,虽然在野战环境下,其纤细的小腿不太适合,但在巷战特别是近身作战中,这种机器狗却很适合用作冲在前方侦察、吸引火力偷袭打击。 
甚至解放军已经研发出了机器狗+无人机的组合体,由无人机把机器狗空降到楼顶,然后机器狗逐屋清扫。 
这种前所未有的作战模式,已经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国会众议院在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讨论中,已经针对中国的“武装机器狗”提出了质疑,并要求五角大楼对这种新型武器在未来潜在冲突中的威胁进行评估。 
显然,美国怕了,因为如果这种无人战争模式发展下去,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优势,很可能会土崩瓦解。 
为啥? 
因为现在的无人武器还只是人来操控,就已经这么颠覆了,那么未来一旦AI介入,那还不要起飞了? 
有了AI,无人机蜂群仿佛有了智慧一般,能多维感知战场态势,自主执行作战计划,精确选择打击目标,自行分配进攻任务,智能匹配各型弹药,可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多方向发起集群进攻。 
我们在《独立日2》中看到,虽然外星人的战斗机集群在战场势不可挡,但人类消灭了其指挥母船后,其他战斗机群也就失去控制了,战局就此逆转。 
这种设定,就是基于无人机是母船上的人来操控的一种现实,学术一点叫“中心节点模式”。 
但是无人机AI化之后呢?就变成了“去中心化”。 
无人机蜂群并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节点,每一个无人机都有一个独立的大脑,它可以集群思维决策,自主飞行,自主识别目标,自主攻击,只需要向它下令攻击谁,它们就会自己选择最优方案去攻击,实现“放飞后不管”。 
这种“去中心化”有两个好处,一是不再依赖通信信道,防止被敌方所干扰。二是让数以万计的饱和攻击成为可能(就像当年日本用上万枚气球炸弹去炸美国一样),不再受制于操控人员不够。 
说实话,一旦这种场景成为现实,对美国来说是灾难性的。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胡塞武装攻击了这么多次美国航母,但始终没有实锤的证据亮出来?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航母编队防空能力太强了。 
但问题在于,防空能力再强,在绝对的数量优势面前,也是白搭。 
我们假设一下,胡塞武装联系到了某东方大国一个小厂子A,仿造伊朗小摩托无人机定制了一批注塑外壳,然后又找小厂B定制了一批二冲程摩托发动机,找小厂C定制了一批电路板,整套的成本压低到了1万人民币,然后回去发挥自身人力优势,组装出了一万台攻击无人机,写入了自己编写的AI程序,还加装了一个防干扰的电磁屏蔽罩。 
然后在某一天,突然这样一万架小摩托无人机从也门不同的地方起飞,齐齐向红海的美国航母飞去。 
美国应该如何应对? 
拿防空导弹打?对不起,一艘船的防空导弹,远中近都加上,也就上百发。 
那密集阵防空系统呢?倒不是不行,但备弹也就2000发,打不了一分钟。面对上万架无人机,弹药总有打光的时候吧? 
靠人拿着枪在甲板上打?对不起,那命中全靠信仰了。 
当所有导弹、炮弹都用尽后会是如何? 
任人宰割。 
所以,当数量达到一个阈值的时候,就会引起质变,哪怕这个敌人的国力,根本没法和美国相比。 
这也是美国十分焦虑的地方,如果一个穿着拖鞋的武装,都有能力对自己最先进的战争机器发起攻击而且攻击得手的话,那一个具备完备工业基础的大国对美国发起挑战,美国该怎么办?自己的军事霸权还怎么维持? 
军事霸权没了,金融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不也就跟着土崩瓦解了么? 
所以这些年,美国虽然没玩这种比较lowFPV,但一直在悄悄研究反无人机装备。 
从目前来看,反无人机也就两条路,一是电子干扰,二是激光。 
电子干扰方面,美国人搞出了一个陆基“奥尼达斯”系统,据说可以用高功率电子干扰模式干扰或毁伤无人机的电子元件。 
但问题来了,这个系统,对付一般的无人机可以,但如果对方搞了一个“反辐射无人机”,专门找电磁辐射最大的目标招呼,咋办?而且,“奥尼达斯”的攻击方向是单向的,假如蜂群在AI系统控制下分为两个或多个集群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攻击,“奥尼达斯”就顾此失彼了。 
EMP(电磁脉冲)呢?EMP倒是有效,但EMP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把敌人的无人机击落了,自己的电子系统也要受影响。 
那么就只剩激光了。2022年的时候,美国还真搞出了个“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DE-MSHORAD),它有一个50千瓦高能激光发射器,靠激光去硬杀伤目标。 
理论上来说,激光对目前塑料机体的无人机和小摩托来说,杀伤巨大。 
但问题在于,目前,它只能击落悬停的无人机,因为激光要想起作用,需要一定的照射时间,事实上,战场上有哪个无人机能乖乖待着让你照射10秒以上? 
更何况,如果无人机的数量足够多,就算美国把激光器普及到连,也是难以有效拦截的。 
还是那句话:量变引发质变。 
 
诚然,现在各国手搓的无人武器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抗干扰能力差、质量距离军用品有差距、不适应恶劣战场环境等等。 
但,谁也不能否认,未来战争无人化的大趋势。特别是AI普及后,也许无人战争真的会到来。 
简单、便宜、量大、智能化,就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新思路,人类永远无法消灭这种新武器,就如同人类永远无法消灭蚊子一样。 
那么,当战争双方都开始使用这种简单、便宜、量大、智能化的武器开展无人战争的时候,能决定胜负的,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工业产能了。 
一如当年美国用钢铁堆死日本一样。 
所以,谁能生产出更多的无刷电机,谁能生产出更多的锂电池,谁能生产出更多的芯片,谁能生产出更多的通信和图传模块,谁能生产出更多的注塑螺旋桨,谁就能在以量取胜的战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那么,在这些工业品的大规模制造领域,全球谁是第一? 
不言而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