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被放出来的留言,很多都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比如两口子对于孩子的教育,爸爸要往东,妈妈要往西。

再比如关于买不买房,什么时候买房,买什么房。

再比如,自己想要娶谁或者嫁谁,爹妈就是不同意。

这个问题很好,我告诉你原因,幸存者偏差。

能够传播到多数人耳朵里的声音,往往都来自于成功者。所以你就会产生一个感觉,这个世界充满了成功者。

实际上,成功者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人是垫背的,但是他们的声音传不到你耳朵里去。

这个概念就叫做幸存者偏差。

留言也是一样的,那些充满戏剧性,有冲突的,往往才会被更多人留意,以至于,你以为那些是主流。

其实不是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这里能够看到的,来自满级读者们的留言,其中大部分,都不是提问,而是非常平静的一些个人观点,只不过正因为缺乏冲突感,相信多数人没兴趣,所以也就不会拿出来讨论。

你比如,有人跟我讲,他生活在核心城市,他清楚,远郊的别墅,就是那种不方便通勤上下班的别墅,是收割中产的。

因为地段不具备稀缺性,卖给富人,富人也不要,卖给穷人,总价高,也买不起。

装修投入很大,同样200平,公寓装修60万就够了,别墅两三百万起步。

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各种设备的维护更新,花园的打理。

他知道的,因为我写过。

但他还是留言说,他仍然决定要买远郊的别墅,因为他,包括家人们都觉得这样生活会很快乐。

几年之后,他真的住进去了,再次留言跟我说,非常感谢。

感谢什么?感谢我提供的金融视角和分析。

因为没有这些知识,可能他的家人后期会因为预期与现实不符而争吵,但正因为有了这些分析,大家在入坑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们知道后面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人想过了自己有什么,自己要什么,自己愿意放弃什么,再去做选择,就非常舒心。

他住进去后,花费很高,房子也跌价很多,但他还是很开心。

因为他不是后来才知道的,他是一开始就知道了,他知道这个结果,依然做的选择,那就是想通了做的选择。

当然开心。

因为全家都是达成一致的,都是有心理准备的,没有什么矛盾。

诸如此类的留言多得很。

有人跟我讲,很感谢我关于白领赛道,蓝领赛道未来供需结构的分析,但是,他依然决定,要让孩子做一个不成功的白领。

哪怕收入很低,哪怕工资领了也白领。

但因为知道了,于是就没有过高的心理期待,就不指望孩子读完大学当县长,去北京混得人五人六,不指望这个了。

他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收入大概率是比不上修空调的,但他还是很开心,因为至少他的孩子可以吹空调,那个挣钱更多的师傅,他得顶着炎热的夏季修空调。

人知道了,就很舒服,因为我的预期降下来了,家里人都这么认为了,全家都没有矛盾了。

老两口守着一个挣钱不如空调师傅的白领孩子,开开心心过日子。

还有读者,家住四线城市,他知道他的老家年轻人在流失,他知道未来工作也不好找,配套也难以维持。

这些知识通过我,他知道了。

可是他习惯了,他习惯了家乡的水土,家乡的人情,他生活得很惬意。

他对自己那套价格跌跌不休的房子,有感情,他不愿意卖掉去租房子住,这是他的选择。

但是他依然留言告诉我,他很感谢我,因为通过我,他知道了未来,他有了心理准备。

邻居的房子天天跌,哭丧个脸,他的房子也天天跌,他喜气洋洋。

结果没区别,可是心情大不同,为什么?因为他是提前知道的,邻居是提前不知道的。

这就是我讲的,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想明白了,人就很舒服。

这样的留言才是主体。

大多数满级读者,都是非常拎得清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我去替谁做选择,我没有办法替任何人做选择。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通过我这扇窗口,了解了很多知识,这对他们自己做选择就足够了。

他们是自己想通的,他们是自己和家人相处融洽的。

我今天随手举的这三个留言,站在决策角度,都是违背了经济学的。

但是重要么?

一个人,活这辈子,什么最重要?你开心最重要,你幸福最重要,你家庭和睦最重要。

你管经济学干什么?

经济学是你的工具,而不是反过来,你是经济学的奴隶。

人的选择是根据幸福来做的,又不是根据经济学来做的,巴菲特看了一辈子财报,不是因为那么做能赚钱,而是因为,首先,他觉得看财报这件事很快乐。

你让梁朝伟同志去看财报,他一天都不要看,他宁愿去伦敦喂鸽子。

人家梁朝伟为什么非要去看财报呢?他这辈子难道不幸福么?

做他的梁朝伟本身,才会幸福,而不是成天想着变成巴菲特。

所以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大多数的不幸,既不是因为你缺乏经济学知识,也不是因为你缺钱,而是因为你本来就不幸。

庆余年里的庆帝幸福么?

不幸。

他不仅没有幸福的能力,他甚至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们幸福的能力,尽管他是帝王,尽管他是大宗师。

庆帝的皇后幸福么?同样不幸,所以每天待在摆满蜡烛的房间里,大白天也是如此。

庆帝的皇子们幸福么?

同样不幸,因为生来就被迫成为某个被定义的样子,他们从来没有说我想要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选择,没有这样选择的权力。

人生只有一种幸福,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你喜欢看财报就去看,不喜欢就不要看,人生很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尚且来不及,哪儿有功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

曾经有人问过我,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太太有什么价值?

那么我今天告诉你,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她没有任何价值。

这个话我很早就跟她分析过,我说,如果你想要对这个家庭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是辞去你的工作,回归家庭,跟我一起当老板。

她跟我说,我说的这一切,她认真想过,但是左思右想,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俗称她觉得她的人生不在一堆合同与财报堆里,而在讲台上。

当老师不挣钱,可是她喜欢。

为此,整个家庭的确要付出,她很清楚,一个家庭,如果男主外,那么女主内,如果女主外,那么男主内,这叫做分工。

我们家是男主外男主内,绝大部分的钱,我来赚,家里绝大部分的事情,都归我管。

因为我太太的那份工,虽然不挣钱,但是很耗时间,她不是在讲课,就是在备课,要么在写论文。

她没有时间管家里的任何事,别说做饭洗衣服,修剪花园,哪怕买房买车添置家用安排个旅行计划,她都没时间处理。

她一下班,就沉迷于韩剧,用她的说法就是需要这个来抵消成天研究如何提高考分的负能量。

不仅没时间,甚至没自由,她连护照都是要上交的,每次要用,提前申请,所以我每次带老婆孩子旅游,地点都得迁就她。

你要是站在经济学的视角,这件事没啥可讨论的,既对我不公平,也对家庭不公平。

因为不仅我会吃亏,包括她的孩子,也沾不到光呀。

但是你说我会为此和她之间真的产生什么矛盾么?

不会。

因为人不是为了经济学价值而活着,能理解么?

就像《我的阿勒泰》里面那个妈妈说的话:没有人是为了有用而活着,草原上一棵树有用,可以被砍了当柴,没用,它同样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像庆帝那样,非要逼着自己的孩子接班,那是神经病。最适合接庆帝班的,是轮椅上的陈萍萍,不是他的孩子们。

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我不仅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我被打过预防针,我对和人相处,有预期。

我不是一个商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尽管我的曾祖父之前都是商人,但是打我出生起,我接触到的所有亲属,都是吃公家饭的。

尤其我小时候生活在部队的干休所里。

这话怎么讲呢,如果我娶了一个女军人,那她对家庭就更没有什么经济帮助了,既挣不来钱,也无暇管家,而且会有更多的限制。

那作为军属,你准备怎么办?你难道要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去讨论么?这是一个经济学的话题么?

何况你反过来站在人家的立场上想想,罗永浩的媳妇真的满意她老公那么喜欢创业么?

不见得吧?也许老罗的老婆就喜欢在天津当主持人,希望她老公当个英语教师。

同样,我太太想要的人生是双职工,两个人上上班挺好,她也不希望我是一个投资人。

但我不想上班,那她也没办法。同样,就像我并不希望她上班,但是她要上,那我也没办法。

看懂了么?矛盾,还是不矛盾,是事实问题么?不,其实是个预期问题。

我打小在公职人员的环境里长大的,我的预期已经被调整适应了。所以别说太太是老师,哪怕是个军人,我也能相处。

就像前面那三个被举例子的读者,让他们觉得幸福的是结果么?

不,是预期。他们打过预防针,和没打过,就是不一样。

其实结果都一样,因为他们始终都会那么选择。

所以我讲,幸福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举例子的这三个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满级读者留言,我看到后,依然会心一笑。

经济学只是工具,为了迎合所谓的经济学最合理,一定要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定要和全家吵得不可开交,一定要强迫子女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实在没必要。

一只鸡,没能进入肯德基,庸庸碌碌过完了此生,真的可悲么?

你好好想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