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大的研究生,写了篇小作文,大体是在抱怨,古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今有春风不度嘉峪关。

被骂上了热搜,原因有很多,无论是她,她的爸妈,她的导师,都有言辞不当之处。

比如她爸妈,老家是兰州的,把嘉峪关形容成戈壁滩上的小县城。

再比如她的教授,说自己的弟子怎么能去那种地方呢,回头再嫁个当地的汉子,从此只能过上面朝什么,背朝什么的日子。

还有她本人,又是形容自己是火车上的黑奴,又是唱起了昆曲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其实这个事情怎么讲呢,关键是身份。

如果她是应聘了一家私企,你爱怎么叨叨就怎么叨叨吧,都是你的事儿。

哪个刚走出校门的人,还没有为自己的不如意而长吁短叹过呢?

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把自己比作过鸭子。

你没听错,进大学前,都把自己比作天之骄子,出大学后,觉得自己就是出来伺候人的。

谁给钱多给谁干,你要咋干就咋干。

没问题的,你在外企,在民企,包括你一毕业进了国企,都可以这么自我调侃。

但这个女生,她是考公的,而且是选调生派往的嘉峪关。

这个事情就变味了,明白吧?

我们对考公者群体的期待是什么?

这个期待跟现实之间的距离又是什么?

如果站在预期的角度,我是指大众的预期,你要考公这件事本身,是应该怀揣着理想的,而不仅仅是去挣钱。

但是我们现在看的很清楚,这个女硕士身上没有任何理想的迹象。

包括她的爸妈,她的导师都是如此。

这实际上就是大众的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

可是这个事情,有没有办法考核呢?

没有。

不可能有考生在考中前,会承认自己没有理想,只是因为当下工作不好找,没有更好的去处,图个稳定,所以来考公。

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就是想镀个金,回头赶紧调回兰州市。

她不会把这个想法讲出来的,即便她那么想,即便她的父母那么想,即便她的导师也那么想。

所以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真的有理想的人,真的愿意去嘉峪关做事情的人,未必能考上。

考上的那个人呢,也许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她又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一路上诉说着不满,满腹牢骚的上路了。

这个女生之所以挨骂,是因为说出了心里话,甚至把她父母,她老师对她讲的关起门来的私房话,一起放到了网络上,众目睽睽之下。

要是不讲出来,心里暗戳戳的想,咱们谁知道?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讲出来的,很多人一直到离职的时候,都不会写真实的离职原因。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在考试环节加入理想测试呢?

没有。

你要公平,你要尽可能防止有人走后门,你就只能缩小选拔维度。

只看考分,也许考上的是个伪君子,但至少,是真的考上了。不这么选拔,也许能选出真君子,但更大的可能,是有人钻了空子。

这就是实然,你火车头往左还是往右,都是损失。

宏观讲完了,我们回到微观。

因为说到底,宏观视角的这个问题,也轮不到咱们操心,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决。

但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这个女硕士身上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弊病,而且相当有普遍性。

是什么?

就是她的思维模式,包括她的父母,以及她的导师的思维模式,培养模式,都还停留在当初那个粗放的年代。

任何发展,都会经历两个周期,一个叫粗放式发展,一个叫精细化发展。

粗放式发展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片空地,你只要盖房子就行了,你只要起量就行了,你不用有独特性。

你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家的思路是什么?

是从众。

大家学英语,我也学英语,大家学计算机,我也学计算机,于是到今天,大家上岸我上岸,结果一个武大的硕士,也只能去嘉峪关。

这就是粗放的年代。

之所以你可以这么粗放是因为供应远小于需求。

我年轻的时候,真的可以大家读计算机,你也读计算机。

因为华为来招聘是派人潜入寝室,请学生吃饭,拉感情,无论是肄业生,还是退学生,都要。

是这么一个招聘情况。

说到底是因为全国每年毕业的相关专业的人太少了,就好比市面上的房子太少了,大家都住在筒子楼里,你只要能盖出来,就一定能卖出去。

这就叫大家干啥你干啥。

但问题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粗放式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不是在盖房子,而是在搞装修,是在做精细化处理。

有些人的装修,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些人的装修,市场觉得不好看,就不认可。

同样武大的学生,有人混得好,就有人混不好,这就是精细化发展的年代。

所以如果你还是抱着老思路,大家学啥我学啥,大家干啥我干啥,那你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因为说到底,你没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艺术品,你和大家一样,变成了一个工业品。

而粗放式时代一旦过去,一旦供大于需,这个市面上,最不缺的,就是工业品那样的人才。

我小的时候读书,有个习惯,人家都是预习,听课,复习知识点,刷题。

我是先把书合起来,假想人类毁灭了,我是最后一个人类,现在我要重建文明,我怎么一个个推导出未知的定理,然后用我的探索去和书上的对照。

老师觉得这么做没有意义,他说的是对的,在那个粗放式的年代,探索式的学习,用不上。

供应远小于需求的时候,你把自己打造成工业品绝对卖得掉,根本不用花这份心思把自己培养成艺术品。

但问题是,时代会变的。

老师也不是真理,他自己也可能会被淘汰。

你只要相信一句话,老师告诉你不够的时候,肯定是不够的;老师告诉你足够了的时候,未必真足够了。

所以你会看到,我与自己同时代的很多人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有在思考,而不仅仅是大家做啥我做啥。

我的同龄人,其实很多都是那种老思维。

大家买房我买房,大家做电商我做电商,大家习惯了赚钱源自于什么?

源自于你选择了一件事情。

似乎只要你选择了一件事,你就可以赚钱,你这个人是不需要有独特性的。

那个年代大家考上名校你考上名校你就能有前途,大家买房你买房你就能赚钱。

这就叫粗放。

今天大家考上名校,有些人混得很好,有些人毕业后去送快递,生生把快递干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

有些人买房能保值,有些人买房不光是亏得连姥姥都不认识,甚至,想亏都没门,连流动性都没有了。

我给你翻译翻译,这就叫精细。

精细化的时代到来了,你惊不惊喜?

所以,在精细化的时代里,重要的不是你干了嘛,而是你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独特的人?或者说,你到底是什么领域的发烧友?

能不能告诉我,你在什么领域有独到的见解?

哪怕你在发牢骚领域里有独到的见解都可以,这不是李诞么?

怕就怕你没有。

你连发个牢骚都显得工业品的味道十足,那就抓瞎了,说白了,你不是精细化时代下的人才。

你武大硕士这四个字,只是粗放式时代下的人才,因为那个年代是打标签的。

再早些时候,80年代考上清北的,几乎人人都可以混很好,所以那个年代武大硕士可以等于人才。

今天不然,今天你会发现你的同学里面只有一小部分人混得很好,多数人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

因为那一小部分人,他们能够讲出来,自己到底是什么领域的发烧友,自己到底是什么领域里独特的人才。

所以一个人,不要活在精细化的时代里,却刻舟求剑一样哀叹找不到粗放式年代里的位置。

而要干嘛?

要像那天分析的那个话题,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然后才能开辟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